close

(照片擷自網路)

一個實務的社會工作者看到了這部片子之所感。

今天剛結束在少觀所的親子課程,接著看到中華電信MOD的這個片子,有些感受,怕了忘記這個感覺所以把他寫下來。

電影故事情節簡介:

十五歲少年齊格柴克經常被不務正業的父親打罵,好在社工辛爾總是給予輔導與關懷,因為父親逼他給付200元房租,於是他偷走了老闆保險櫃裡的9241元,但偷來的錢全被父親拿走,此時警方開始展開調查。

他告訴辛爾,辛爾為免他被關,於是去借高利貸,並計劃偷偷地將錢送還原處,警探知道他本性善良,而且知錯能改,因此不再追究。 

他常這樣跟人形容辛爾,說辛爾是他的大哥但非親生的,這個大哥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法被人取代的重要。

辛爾癌症末期,仍盡全力協助齊格柴克,而後撒手離開人世,少年經過人生磨練,但在心中永遠都會記著辛爾對他的愛與教誨 

官方的電影簡介把辛爾介定為社工人員,但如果嚴格來界定應該是志工,是一個義務性的陪伴者。 

如果整部片子從社工員的角度來看是缺乏專業及倫理。電影終歸是電影,我並不想用太嚴肅的態度來看這個片子,卻想從內心的柔軟度及感動性談這片子給我的感受。 

剛從少觀所上課回來,五十多歲父親激情的眼淚,以及身旁那個繼母對非親生兒子管教上的自責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及感動這些沒有放棄孩子的家長 

其實,真正的不幸是被真正遺棄或放棄的孩子,當一個犯錯的孩子,還有家人為他殷殷期盼及自責不已的家人時,孩子本身是幸福的,或者是一個曾被寵溺的孩子。 

這部片子的十五歲少年臉部無法控制,還有提到不想再見到父親的恐懼暴虐父親的毒行與枉顧親情,呼應著社工辛爾的高尚情操。 

一個父親對子女的愛為何是以毒打及壓榨的行逕為之,而一個沒有血緣的社會服務人員的無私的愛,兩相比較有著電影情節的高潮及反諷,但卻離常理太遠。 

一個父親在失去配偶後的異常暴行成因,沒有交待或者尋求解套,這個父親角色的存在,只是在烘托辛爾的德行,我只能說:這只是一部電影,不用太嚴肅去評論或者期待它。 

我想回到自己的個案工作上去對這部電影給予我的感受做回應:

對個案的投射或者過度關心,我們常忽略去提昇案主的自我能力。辛爾是一個癌末病人,在片中他對少年的愛超乎了父親,同時對自己死亡的交待與安排卻只著力於少年。這樣無私的愛是令人動容。 

但如果一生中你的個案是成百或上千,我們如何對每一個個案如此付出,也只能量力而為。所以我反而時時提醒自己別對個案過度投射或者過度關心,為個案做好的處遇,便是「增能」,提昇自我能力。 

不過片中辛爾無時無刻為少年的保護與照顧的這種精神,雖是電影劇情的不實美化一個人高德行,但這樣無私付出的態度,仍是值得讓一個社會工作者學習與感動的。 

影片裡:少年喜歡在被投射的陽光下,不斷的重複著洗碗工作,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這一幕是讓我覺得最傳神。 

每一個受虐孩子,內心裡有個不被理解的角落與自我心理的解讀,在在都反應著受虐著所處困境裡扭曲的合理化解釋。 

這部片子,仍鼓勵大家去看。